你还记得补锅师傅吗?在很多人的记忆里,他们挑着风箱及补锅工具喊着大嗓门走家串户,这一行业曾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它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。然而,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,这一传统职业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补锅的人也越来越少。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看看这个正在消失的老手艺。

现在合江街头也少有补锅的师傅了,寻寻觅觅,终于在榕山镇的老街找到这样一个小店,选了一个赶场的日子,去店里坐了坐!

高师傅,今年53岁,榕山人,做补锅的这个行业有10余年了。去到店里的时候,正好有客人来补锅,我也慢慢欣赏这从来没有看到的绝活儿!


拿着这口锅底已经烂通了的锑锅来补的是一位大爷,说这锅已经用了好多年了,扔了觉得可惜了,想着干脆拿来补一下,兴许还能再用几年。

跟高师傅聊起来之后才晓得,现在来补锅的,都是上点年纪的人,他们吃过苦,节约意识根深蒂固,“一般不轻易丢弃一口锅,但前来补锅的人的确一年比一年少了”。
高师傅一边聊天一边给我讲解这补锅的手艺,这补锅要经过剪裁、敲打、修补、磨平等多道工序。其中又以敲打最为费工,如果敲打不细致,锅就补不好,容易漏水,所以不学个三五年是吃不了这碗饭的。而锅补好后和新锅使用寿命差不多,但费用只要几元钱,比买个新锅便宜多了。

别看这步骤好像很简单,就连高师傅也是失败了许多次才做到完美。之前就有一次给别人补锅,补了三次还是不行,最后只能另辟蹊径把锅底剪小从上面往锅底压,最后才补好这个锅,白费的锅底也只能自己补贴。

先要将烂掉的锅底剪掉,锅边锅底也需要敲打一番,不一会儿,锅身下方便被敲出一圈均匀的边儿来。
听着这“叮叮当当”的敲打声,才慢慢想起了小时候在街边看到过的场景!


锅边和锅底敲打完后,留出大小合适的口子,再用提前准备好的铝制锅底与上半截铁锅拼合到一起,之后,还有经过剪裁,敲打等多道工序才能算补好了。
因为好奇,小时候看到街边补锅的师傅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老师傅,可高师傅才50来岁,当初怎么想着来学这门手艺的呢?闲来之际,我与高师傅聊了聊他的过往,得知...

高师傅年轻的时候是在外边干工地的,也很辛苦,可是在不到4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起变故,才回到老家。

原来高师傅是在工地上拆烂尾楼的时候摔断了腿,导致工地的工作也干不了了,才选择回老家自己专研学的补锅手艺!高师傅说,现在虽然挣得不多,但是一天下来还算充实,自己能挣点是点!

对于高师傅来说,补锅的手艺,自己也是从刚开始的生疏吗,到现在已经成为了自己的手艺,也离不开这日以继日的坚持,一做就是10余年,现在感觉他已经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。就像自己的拐杖一样,可能得一辈子跟着自己了!

过去每家每户几乎都用铁锅做饭,用大锅煮酒,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扔锅,通常补了再补。但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,大家富裕了,只要锅一烂,立马换新的,甚至有的人觉得锅不好用,就直接丢了。所以,现在这手艺已也已经快要用不上了。

现在,铁锅、铁桶渐渐被不锈钢锅、电饭锅、塑料桶等取代,虽然补锅匠依然会维修这些东西,但是生意还是越来越少。但是高师傅说,虽然没什么生意,但只要还有人需要,就会继续做下去,直到做不动为止。
年轻一代不能只看到未来科技的美好蓝图,也要适当的回头看一眼我们即将消逝在岁月里的传统文化,往前走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我们当初为何出发!